在中信集团的发展征程中,涌现出一批以匠心筑梦、用实干担当的全国劳动模范。他们的每一份专注与执着,都成为中信高质量发展蓝图中最生动的注脚。今年,有五名中信人凭借在各自岗位上的突出表现,荣获 “全国劳动模范” 称号,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感受榜样的力量。
全国劳动模范
中信金属首席科学家郭爱民
从京沪高铁跨越长江的南京大胜关桥梁,到国家体育场的恢宏穹顶,从中国汽车的轻量化坚固车身,到大型储油罐及大型炼油设备,含铌钢支撑起了中国建造和中国制造的坚强脊梁。
郭爱民是我国著名的钢铁材料专家、铌微合金化技术领军人物,几十载如一日,他秉承科技报国的使命,潜心钻研含铌新材料与铌科学技术,推动中国含铌先进钢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推动了我国工业领域钢铁材料的升级换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
郭爱民在中信微合金化技术中心技术年会现场
科技报国:让铌微合金化技术扎根中国土壤
中信金属是中国铌市场的开拓者和领导者,推动了铌在中国钢铁材料中的广泛应用。自1989年开始,中信金属以“技术带动销售”模式推广铌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2012年,郭爱民加入中信金属,担任总工程师,带领技术团队、联合广大的钢铁上下游企业及科研院校,全面开展了含铌高性能钢铁新材料的研发及推广应用工作。
在中信金属“贸易+科技”战略指引下,郭爱民牵头领导构建了以下游工业领域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用”技术创新研发体系,针对各下游工业领域对先进钢铁材料的重大需求,先后组织设立一百余项基于铌微合金化先进钢铁材料的研发项目,推动突破了一系列“卡脖子”材料开发和应用技术难题,使得我国铌微合金化技术得到跨越式发展,推动了我国工业领域钢铁材料的升级换代,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对高端钢铁材料的迫切需求。
2010年我国含铌微合金化钢产量不足4000万吨,在郭爱民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与广大的钢铁上下游企业及科研院校紧密合作,推动中国含铌钢年产量自2023年以来超过1亿吨,同时含铌钢占我国粗钢总产量的比例也历史性的达到了10%,并连续八年保持全球首位。
与此同时,郭爱民专注于微合金化基础理论研究,获得了国际国内专家的广泛认可。近五年来,他所带领的团队在SCIENCE等全球顶级材料刊物发表铌科学技术论文五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近十年团队的两位外籍专家分别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汽车轻量化:“产学研用”十年攻坚
2010年初,在国产汽车环保减排及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关键节点,当时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白车身急需高强化和轻量化用钢,但高强钢应用比例仅为35%,而国际先进水平的比例已达到60%。为此,郭爱民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轻量化联盟深度合作,针对中国汽车轻量化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了长达十余年的“产学研用”跨行业联合攻关,在钢铁和汽车行业组建了一批“含铌高性能钢及其应用技术”攻关课题,牵头组织了三十多次重要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七次国内钢铁及汽车行业专家赴“欧洲车身会”学习交流,组建了亚洲首个“中国轻量化车身会议”,该会议目前已召开十一届,成为亚洲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白车身技术盛会。
郭爱民在“中国-巴西铌科学与技术合作40年”国际研讨会
郭爱民带领团队通过十余年耕耘和不懈努力,携手钢铁和汽车企业及科研院校助推我国汽车白车身先进高强钢比例于2024年达到了65%,已处于世界前列。中信金属铌产品业务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常年稳定在80%以上,全球市占率达35%左右,成为一颗闪亮的行业“明星”。由于在推进中国汽车轻量化技术方面做出贡献,他于2017年获得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突出贡献奖”、于2022年获得中国轻量化车身会议十周年“突出贡献个人奖”和“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于2023年获得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成立60周年“杰出学会工作者”荣誉称号。
钻研新材料:让桥梁与压力容器“中国造”
面对我国铁路桥梁蓬勃发展,但大跨度铁路桥梁用钢完全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中信集团不断深化国际及国内产业链合作,以技术创新推动钢铁工业的转型升级。中信金属在集团战略指引下,以中信微合金化技术中心为平台,突破了一系列“卡脖子”的新材料开发和应用技术难题。郭爱民带领团队联合铁道部大桥设计院、铁路桥梁制造企业等,历尽万难,利用铌微合金化技术,解决了如何提升桥梁钢疲劳性能、强韧性和焊接性能等难题,成功开发出我国第三代桥梁用钢及配套焊材,并成功用于我国第四座跨越长江、全球首个低塔矮墩斜拉大跨度桥梁桥-芜湖长江大桥,使我国铁路桥梁用钢全面实现国产化,该桥梁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初期,跨越长江的南京大胜关桥梁成为工程卡脖子的难题,郭爱民带领团队夜以继日,率先开发出具有超低碳、超高韧性的高速铁路用桥梁钢,并成为我国第四代桥梁钢。第四代桥梁钢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桥梁用钢全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该项目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个人排名第一)。
目前第三和四代桥梁用钢均已纳入国家标准,并成为我国铁路桥梁的主力钢种,占我国大跨度铁路桥梁用钢的90%以上,为我国跨江跨海桥梁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我国压力容器钢曾主要依赖进口,郭爱民带领团队联合上下游企业开发低焊接裂纹敏感性和大线能量焊接调质系列高强钢、正火高强钢、低温用钢和中温用系列钢,填补国内空白,制定国家标准,保证了我国大型化工装备国产化需求,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含铌耐候桥梁钢成功用于我国首座非涂装桥公路梁(官厅水库公路桥)
郭爱民曾说:“在我国由钢铁大国走向钢铁强国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是中坚力量,科技创新是驱动力。我将立足于中信平台,扎根铌的沃土,为钢铁强国梦奉献毕生精力。”中信金属将在中信集团的战略引领下,聚焦主业,着力强化科技创新赋能业务发展,努力锻造公司战略“第三极”;也将持续践行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双碳”战略目标,重点围绕新能源电池、纳米晶等领域,聚焦含铌先进材料开展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广,持续为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郭爱民作为公司科技领军人才,将带领团队认真落实好公司战略,向铌科学技术新的目标奋力攀登,再创辉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