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業務及財政回顧 > 董事長致股東的信

各位股東:

中信股份二零一七年錄得歸屬於普通股股東淨利潤港幣四百三十九億元,二零一六年為港幣四百三十一億元。二零一七年中信澳礦計提非現金減值撥備港幣七十二億元,影響了公司的利潤。

董事會建議派發末期股息每股港幣0.25元,各位股東可得的二零一七年全年股息為每股港幣0.36元,較二零一六年多派9%。

業務回顧

金融板塊貢獻利潤港幣三百九十五億元,較二零一六年上升3%。其中,中信銀行的淨利潤較去年微升2%。過去一年,中信銀行將工作重點放在資產負債管理上,主動壓縮同業業務,把資源轉向傳統信貸業務。同時,中信銀行進一步推動金融科技業務發展,上線了多項創新型產品和服務,包括「生態金融」雲平台和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國內信用證信息傳輸系統。中信保誠人壽由於保費收入增加,淨利潤上漲50%。此外,中信信託和中信證券的淨利潤均錄得雙位數增幅。

在非金融板塊中,製造業得益於中信泰富特鋼和中信戴卡的良好業績,淨利潤錄得大幅上升。特鋼業務盈利創新高,同比增長9%至港幣二十一億元。年內,中信泰富特鋼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高端產品佔比持續上升至47%,替代越來越多的進口產品。去年十月,我們完成了青島特鋼的收購,特鋼業務的年產能提高至一千二百萬噸,更好地覆蓋華北市場,滿足客戶需求。中信戴卡的淨利潤同比增長17%至人民幣十億元,主要因市場對其鋁輪轂和鋁鑄件產品的需求旺盛。戴卡近年來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其智能化生產系統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並提高了運營效率。中信重工扭虧為盈,其特種機器人業務表現強勁,同時重型裝備業務也有較大的改善。

二零一七年主要大宗商品價格上升為資源能源業務帶來正面影響。中信資源持續積極降本增效,充分把握價格回暖的市場機遇,淨利潤增幅達43%。中信金屬的盈利也大幅增加70%。但資源能源板塊整體錄得虧損,主要因為中信澳礦計提了非現金減值撥備。

去年,中信澳礦向中國鋼鐵企業共出口近一千七百萬濕噸的磁鐵精礦粉,較二零一六年顯著增加,成為向中國出口磁鐵精礦粉的第一大海運供應商。磁鐵礦的加工生產需要經過複雜的選礦流程,成本比傳統的赤鐵礦高。中信澳礦持續深化各項降本增效措施,穩步推進生產運營。我們的產品品位高、雜質少,能降低煉鐵過程中的碳排放,因而得到市場的青睞,售價也更高。隨着中國節能減排力度的加大,相信市場仍會對高品質磁鐵精礦粉有較大需求。

我在去年八月給各位的信裏提到,中信澳礦面臨的一些不可控因素嚴重威脅到項目的未來。今年一月底,我們對西澳高等法院此前就專利費B作出的裁決提出上訴。該裁決在財務上給項目造成很大影響。同時,能否通過合作方配合獲得項目生命期所需土地及相關的關鍵批文也至關重要。這些都是中信澳礦長期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切實風險。

工程承包業務表現穩健。中信建設積極在國內外,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拓展業務,年內已拿下多個新項目。

公司房地產業務盈利顯著增長,主要來自年內交付位於上海陸家嘴兩棟辦公樓所實現的收益,以及持有中國海外10%的權益所帶來的全年盈利貢獻。

在消費業務方面,我們與麥當勞及合作夥伴一起攜手推動麥當勞中國內地及香港業務的發展和創新。目前,內地近70%的餐廳已推出數字化和個性化服務。外送業務持續加速增長,銷售額屢創新高。

去年十二月,中信農業基金完成收購陶氏益農在巴西的玉米種子業務。我們還通過該基金與北京首農股份合作,投資了世界領先的畜禽養殖業公司英國櫻桃谷農場,該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種鴨供應商。儘管這些投資的規模不大,但都具有良好的增長潛力。

轉型發展之路

在今年年初的公司工作會議上,如何為中信注入新的活力以更好地順應時代變化這一主題貫穿了整個會議的議程。過去幾十年,中信堅持多元化發展,業務與中國經濟高度契合,可以說我們的綜合企業模式是成功的。當然我知道近年來投資者不太青睞綜合企業,這在我們的股價上也有所反映。有投資者指出,綜合企業沒能緊跟新經濟與新科技的發展浪潮,業務之間的協同效應也沒有充分地發揮出來。我認為科技創新是應對這些挑戰、實現未來長足發展的關鍵所在。

中信作為綜合企業的一個重要優勢就是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跨界商業數據,包括客戶、行業以及經濟趨勢等各種相關信息。我在二零一六年公布中期業績時提到,公司成立了工作小組,深入研究如何連接和利用這些數據資源以充分發揮中信生態圈的潛能。目前,這項工作已取得實質性進展。我們的發展思路是首先實現中信內部的互聯互通和協同效應,然後在中信的平台上對接更多合作夥伴,拓展合作領域,通過科技的力量撬動新的增長。

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方面工作的主要進展和發展路向:

首先,我們建立了「中信雲」平台,高效收集和存儲數據,形成虛擬資源池,通過雲計算對資源進行整合和深入挖掘,提供應用方案。「中信雲」對內服務逾十二萬名員工,打通中信的各個層級和子公司,促進內部合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對外亦可接入業務夥伴,深化合作,實現互利多贏。另外,公司還以制度創新及孵化支持,激發各級員工創新創業的潛能和熱情,聚合新理念,實現新突破。

在客戶端,為了更好地服務中信數以億計的客戶群,我們建立了用戶聯盟平台,用戶只需登錄一個帳號,即可享受中信提供的涉及銀行、證券、財富管理、保險、文化、零售及快餐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務。系統會根據用戶的習慣和喜好提供個性化服務。作為一個開放式平台,用戶聯盟歡迎商業夥伴加入進來共謀發展。

在產業互聯方面,我們也做了新的嘗試,其中一個切入點是大宗商品貿易。在內地以大宗商品為抵押的融資業務中,傳統倉單信息不夠透明,盡職調查成本較高,導致企業有時面臨融資困難,甚至會引發系統風險。中信金屬、中信銀行、中信證券與天津貴金屬交易所聯合研發,以智能倉儲和區塊鏈技術建立加密倉單,可實時追蹤庫存情況,其不可篡改的分佈式記帳模式可以有效防範倉單造假、重複抵押等風險,確保交易安全性和透明性。

這些僅是我們很多項目中的幾個例子。我們的目標是要依托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來實現中信的整體數字化轉型。當然,在中信這樣規模龐大、業務廣泛的公司中推行這一戰略並非易事。我們需要突破傳統經濟下的發展思維,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這個過程需要時間,我們會堅持不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以實現這個目標。

結語

中國正以創新驅動發展,實現經濟轉型,中信也不例外。多年來,我們一直秉承獨特的中信風格砥礪前行,其中開拓創新的精神已經融入到每一位員工的實踐工作中,並將繼續引領我們在全球化發展中持續增強競爭力,實現轉型升級。

中信股份致力於卓越的公司治理,我們的使命是服務於全體股東、員工、客戶、供應商和社會各界。感謝大家一如既往地給予我們關注、信心與支持。

常振明
董事長
二零一八年三月二十八日於香港

x